中國日報網1月6日電(遠達)東北三省曾為我國的能源、重工業和農業基地,也是我國新工業發展的搖籃,為我國經濟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經濟學家》1月3日刊發文章稱,中國的東北老工業區在出現複蘇的可喜跡象後,又遭遇到挫折。
  中國東北三省——黑龍江、吉林和遼寧——2014年前三個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在中國31個省(區、市)中皆位列倒數五位之內。更糟糕的是,它們在2014年10月的工業增加值增速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對於這片擁有1.1億人口的中國老工業基地來說,這是一種令人苦惱的倒退。在度過艱難的20年後,東北直到近期才顯露出復興的跡象。現在的問題在於,這種倒退是東北從重工業基地向現代製造業中心和東北亞貿易集散地轉型過程中的過渡階段,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它的中央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的長期問題。
  更重要的是,東北的經濟結構正在惡化,變得更加依賴於投資和製造業。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全都涌入了採礦業、重型裝備製造業和建築業。
  儘管中國其他地區的經濟結構變得更趨平衡,服務業對GDP的貢獻率現在已超過製造業,但是東北卻反其道而行之。製造業在該地區GDP中所占的比重不降反升,而服務業的貢獻卻下降了——這與當初振興規劃的要求背道而馳。
  重工業產能過剩的現象十分普遍。東北三省最近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下令大約100條水泥生產線從2014年12月1日開始停產4個月,以便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供應過剩的狀況。水泥生產行業本身只在東北經濟中占很小一塊,但作為占地區GDP6%的建築業的重要原材料,它卻很能說明重工業產能的普遍過剩。糟糕的投資決定也意味著投入社會服務業的資金較少。
  老舊的計劃經濟習慣根深蒂固。在上世紀90年代末大批國有企業倒閉後,一些城市曾認定它們需要中央政府撥款以資助更多的國有企業。
  而東北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制於其地理位置。不像華東和華南那樣鄰近重要的國際貿易航道,東北三省毗鄰的是朝鮮和人口稀少的俄羅斯遠東地區。東北三省最主要的經貿關係是與日本的經貿關係,但因為近兩年中日緊張關係加劇而受阻。
  人口因素也開始產生負面作用。東北的人口正在迅速老齡化,而且受到人口外流的影響。據統計,東北三省每年凈流出的勞動人口約為200萬人。
  但東北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弱點的工業傳統也有可能轉變成一個優勢。中央政府公佈了支持東北地區的新“振興”戰略,提出了35條政策措施。政府承諾加快東北鐵路、機場和保障性住房建設,扶持從智能機器人到集成電路裝備在內的高科技產業。這些措施仍然高度依賴於政府和大型投資項目,但令人鼓舞的是,它們契合了政府在全國各地推動的新一輪市場改革。
  沈陽機床集團董事長關錫友認為,新改革的主題是“放權”。他說,政府必須放鬆對經濟的控制,迫使企業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出路。他相信這最終將使東北恢復中國經濟發展引擎的地位。但正如過去幾年所顯示的那樣,在中國的這個老工業中心,“放權”並非易事。  (原標題:英媒:中國東北——再陷寒冬 - 中國頻道 - 中國日報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e71ueetk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